一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
全县建有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,图书馆于2014年迁入新馆,2017年评估定级为三级馆,现馆藏6万余册,订购报刊1000余册。服务功能完备,拥有多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,可为读者提供外借、阅览、听音收视、参考咨询、文献检索、定题服务、读者教育、馆际互借、文献复制、文献传递等多类型、多层次的服务。
2017年石楼县文化和旅游局争取多方资金新建文化馆和美术馆一座,目前该项目主体已经完工并通过验收,计划2020年底投入使用。
2017年与石楼县党校、石楼县事务管理局等机关单位、乡镇及示范村联合组织建设图书馆分馆5个,根据各单位的工作性质,采购一些专业性的书籍,利用统一平台,实现图书通借通还,解决了图书馆图书种类少的问题,满足了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。
文化馆现有在职人员4人,艺训班人员25人,配备有完整的流动舞台搭建设备和演出道具器材,每年组织辅导春节、元宵节文化系列活动,送戏下乡演出,组织民间文艺团体、机关、学校、戏曲协会社区、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进行文艺演出,为晋剧协会、中老年合唱团和社会文艺爱好者,提供了各种设备及活动场所,充分发挥了“文化搭台,群众唱戏”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。文化馆常年对外培训文艺演出人才,并提供节假日文艺爱好者自发活动场所、设施等。
每个乡镇均建有乡镇文化站,并配有图书、文化器材、体育器材等。
全县共有农家书屋134个,每年配送90余册图书。同时组织专人对全县134个“农家书屋”管理员进行培训和督促检查,为134个村配备了锣鼓、服装等文化设备,确保了基层文化娱乐和图书阅览等活动经常性开展。
二、文化惠民活动
近年来,组织开展了“落实科学发展观,构建和谐新石楼”、“文化惠民,送戏到村”、乡村“爱我家乡·圆我梦想”、“宣传文化大篷车、服务群众走基层”等为主题的文艺下乡活动,年均组织下乡演出50余场,观众达40000余人次;并组织承办一年一度的七月古会文化惠民晋剧专场演出。大力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,全县7支农村电影放映队,深入全县放映电影年均演出1700余场次,年观众达12万人次。
三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。非遗重点保护项目有芦苇编织技艺、度亡道场音乐、石楼道情、转九曲、石楼麦杆画,其中度亡道场音乐、芦苇技术编织、石楼道情、麦杆画技艺四个项目,经审批列入第二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四、文化市场监管。按照国家法律赋予的职责,坚持一手抓管理,一手抓繁荣,重点严厉打击了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发行、出售,进一步规范图书、音像市场,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,近年来共没收、销毁盗版图书、光盘1000余件。积极开展了教辅教材的检查管理工作,杜绝了盗版教辅教材在我县的销售。每年都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工作,组织文化市场管理人员,不间断地对县城网吧、KTV进行了30余次突查,对问题吧厅进行停业整顿处理,对网吧业主和网管员进行了培训考试;规范年检了所有注册的打字印刷企业、音像制品销售户、图书零售户。大力开展广播电视领域执法,加大打击私自销售、安装地面卫星电视接收器的力度,一年内共没收、销毁非法地面卫星电视接收器300余台。同时加大对旅游服务中心、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力度,重点整治文化旅游市场乱象,对娱乐场所、旅游中心、文保单位持续开展“扫黄打非”、“扫黑除恶”和文化旅游市场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。
五、“三区”人才培训与服务。2015年9月起,文化局先后选派9名青年参加省级文艺人才培训,作为我县九个乡镇文化站的文艺骨干力量。经过培训学习,9名青年已组成支援“三区”志愿者人才队伍,深入基层文化站组织辅导文艺节目的编排、非遗普查、民间文艺资料收集,以及指导督促“农家书屋”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,成为推动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。
石楼群众文化中流行的项目主要有:广场文艺(主要有伞头秧歌、高跷、旱船、木马、腰鼓、斗狮舞龙、二鬼扳跤、放天灯、放风筝、转九曲、威风锣鼓、广场舞)、民间曲艺(主要有三弦说书、吹唢呐、顺口溜、说唱、念喜、快板书、相声、小品等)、民歌民乐(主要有石楼民歌、打夯号子、八音会、铜锣会、器乐等)、戏剧道情(主要有蒲剧、晋剧、京剧、石楼道情、眉户剧、红色歌剧等)、民族舞蹈等;游戏娱乐类主要有:羊虎斗、捉鳖、赶驴、点窑、揎狗筋、掷山桃骰子等数十种;文艺创作类有:文学(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剧本、对联、故事、报告文学等)、书法、美术(国画、民俗画、年画、速写、漫画、版画、剪纸等)、摄影等;手工技艺类有:编织、刺绣、面塑、麦杆画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