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应急发〔2022〕36号
石楼县应急管理局
关于印发《石楼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(2022—2025)年》的通知
各股室:
现将《石楼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(2022—2025年)》制定下发,请结合工作实际,认真贯彻落实。
石楼县应急管理局
2022年6月1日
石楼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
(2022-2025年)
为全面推进我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,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石楼,按照省、市及县平安组下发的《关于印发<石楼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(2022—2025年)>的通知》文件要求,结合我局实际,特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,牢牢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总要求,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、社会安定、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,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为落脚点,健全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民主协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、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。探索具有时代特征、石楼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,推动平安石楼建设再上新台阶,为实现美丽幸福石楼创造更加安全、和谐、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二、工作目标
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按照“全面推进、重点突破、注重特色、常效长治”工作要求,深化共性工作指引、细化工作措施,夯实基层基础,安全生产、应急管理、防灾减灾救灾的难点痛点堵点,将隐患消除在萌芽,将风险化解在市域。
三、工作原则
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。坚持以人为本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坚持系统思维。将市域社会治理放到工作全局中谋划,增强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。坚持精准精细精致。尊重科学,遵循规律,运用先进理念、专业方法、提高应急能力本质安全。
四、实施步骤
聚焦解决全县市域社会治理中安全生产、应急管理的突出问题,强化补齐短板、集中攻坚克难、全力提升治理能力,集中四年时间,通过完善机制制度建设,明确工作路径,创新方式方法,全面提升我局应急工作能力水平。
第一阶段:全面推进(2022年)。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对标对表工作台账,把目标分解为可量化、可评价的阶段性目标,制定时间表、路线图、任务书,加大安全宣传,在全县范围制造浓厚氛围。
第二阶段:攻坚克难(2023年-2024年)。聚焦安全监管、应急减灾漏洞、方法手段滞后等问题,聚焦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梳理安全监管突出问题,分类分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,实行集中治理、分别攻克,使企业管理更安全规范,应急管理趋于科学,企业本质安全应急能力明显提升。
第三阶段:巩固提升(2025年)。全面梳理总结,提升治理能力,巩固工作成效。
五、工作任务
(一)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隐患
建立行业安全稳定风险评估、化解和管控制度,严格落实分类分级执法,推进“互联网+执法”,分行业领域确定重点检查企业单位并开展“全覆盖”执法检查。
严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,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。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。
(二)健全应急指挥体系,提升应急管理水平
探索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, 开展自然灾害、城市生命线等公共安全风险动态监测,提高实时预警能力。
健全县应急综合指挥体系,完善自然灾害、事故灾害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,统筹安排辖区内停学、停工停产和公共交通停运工作,构建实战化、扁平化、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。
定期开展综合实战演练,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。加强军地协作,建立军队参与地方抢险救灾任务协调对接机制,推动对公共安全风险联测联防联处。
六、工作要求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为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决定成立领导组如下:组长:任平儿
副组长:贺兔平曹东云李福平高建军
成员:全局人员
全局人员要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,要将市域社会治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推进,各股室聚焦突出问题,推动任务落实。
(二)加大推进力度。各股室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,认真制定工作规划,找准工作载体,细化工作任务,确定责任分工,切实做到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,积极开展工作,有效破解监管应急难题。
(三)认真总结经验。各股室要根据工作开展情况,着眼于制度思维、制度创新、制度集成、制度执行,大胆探索,勇于实践,以制度的现代化驱动工作。坚持边实践边总结,总结提炼成功经验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。
探索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, 开展自然灾害、城市生命线等公共安全风险动态监测,提高实时预警能力。
健全县应急综合指挥体系,完善自然灾害、事故灾害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,统筹安排辖区内停学、停工停产和公共交通停运工作,构建实战化、扁平化、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。
定期开展综合实战演练,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。加强军地协作,建立军队参与地方抢险救灾任务协调对接机制,推动对公共安全风险联测联防联处。